在线QQ:23558970 903110817
212286319 2807432273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最近,记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之中。影片在普通观众中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受到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当然,影片中那个嗓音浑厚低沉却不失激情的旁白解说给影片增色不少。这个“声音”就是“中国好嗓子”、著名配音朗诵艺术家——周扬。做配音、当解说是周扬的工作日常,但他表示,声音工作这一行和银幕上抛头露面的演员一样,他们也是演员,是声音的舞者。
“好嗓子”周扬火啦
在中国担任解说工作的“好嗓子”不计其数,但为什么《厉害了我的国》会选中周扬来担任解说?对此,周扬也说不清楚,他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取材于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为该片配音的,是曾经为《舌尖上的中国》担任解说的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先生,“李立宏老师的解说非常出色,但这次上了大银幕或许是因为导演打算换另一个同样有辨识度的新的声音。”事实上,《厉害了我的国》的解说人选是经过了一番挑选,老中青配音演员都试过了,最终导演组决定启用目前已经在这个领域里的中坚力量周扬。周扬自己表示,“能为这样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影片担任解说,蛮幸运的!此外,还可以因此在自己的人生简历上写上重要一笔。”影片上映后,周扬没想到效果如此强烈,现在他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除了同行朋友的祝贺,还有各种热情的邀约。不过,周扬对于影片演职员表中他所担任的角色用“配音”一词有些不同意见,他认为纪录片中的这个角色应该叫“解说”更合适,也许导演组是从电影角度给予的特定称谓。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周扬更希望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声音表演者。
周扬为人比较低调,用他的话说,配音演员的工作原则就应该尽量“藏在作品中,而不要跳出作品外。”他不希望观众只是觉得“这个声音挺好”或者“这个声音很特别”,他觉得这种说法是对自己声音艺术创作理解上的偏差,“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完全沉浸在其中,而我的声音则应该是影片中的一个元素或者零件,它应与影片的整体气质与调性融为一体。”
这个春节他也没闲着
说到录制影片解说的过程,周扬表示,在自己的艺术生涯堪称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录制的地点在远离市区的怀柔中影基地,录制的次数并不是很多,但每一次一去就是半天甚至一天,巨大的录音棚里只有我一个人。为了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我们会不断地打磨修改。偶尔,相关部门审查没有通过,还得重新录一遍或者修补一些细节。那期间,我至少不定期的往返于市区和怀柔七八次。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每一次的录制无论从声音的情绪、音色、状态等等都会有细微不同,极有可能补录时的效果不如上一次,所以难免会留下一些小小的遗憾。”
周扬介绍,这次的录制是在春节前夕,他和剧组同事们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工作,甚至过年期间也没闲着。
这些年,周扬为电影、电视纪录片以及商业广告配过音,但是为大银幕上的纪录片电影担任解说还是第一次。但是在以往的相关工作中录音过程一般都是坐着,但这一次,按照电影录音的录制要求,解说者必须站着录音,有时候一站就是一天,录制过程怕影响声音和情绪效果还不敢吃饭,“除了影片自身的压力之外,体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录制过程“痛并快乐着”
在此次录制创作过程中,周扬最大的体会是“痛并快乐着”。除了体力和精神压力之外,在艺术性和主题性的权衡上还要经过一番思考和纠结,最终他和同事们还是选择尊重影片的气质和调性。
“这部影片最大的难度在于它是《辉煌中国》这部长篇电视纪录片的‘浓缩版’,它把很多集的要素剪成一部电影,而且需要大量的旁白去进行诠释故事。所以,我们会根据影片情节的情绪和内容进行不同的声音气质表达。在表现祖国取得成就的片段,我就需要慷慨激昂很有气势的语气来演绎;在讲述生态和人文的内容时,我的语调就会变得温和亲切;在说到国家安全问题时,我的声音就会瞬间成为正义的回响。”
“在配音这个行业,一个初学者,听众听到的只是他的声音。一个专业从业者,大家听到的是故事。而大师说出来的声音,可能会传达出人生观和世界观。”周扬说,自己在四十岁之前完全没有把握驾驭一部纪录电影,如果声音里缺乏岁月的沉淀、经历的积累,即便做多大的努力,也无法完美的阐释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参与《厉害了我的国》的解说,周扬认为,与以往同类工作最不同的感觉就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广播剧开始起步
作为“七零后”的周扬至今孑然一身,满世界的飞来飞去日子过得很充实。回想起自己在声音工作一路走来的二十多年,周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从小喜欢用声音表现的他当初也没想到自己一辈子会吃声音这碗饭。周扬打小就是一个文科优等生,他的作文可以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语文老师一般都会“钦点”由他担任课文朗读。各种朗诵比赛,只有有他参加,都会毫无悬念的拿到头奖。他还因此获得市级三好学生代表,得到省市领导的接见。
当年电视没有普及的年代,每家一台电匣子成为当时生活的标配,而收听广播剧在当时是时髦的事情。周扬回忆:“那时候,黑龙江广播电台的广播剧是最牛的,经常斩获全国的同类大奖。当时电台要录制广播剧《水浒传》,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十六七岁的我参加了广播剧培训班,并最终成为其中的一名小演员。那段时间,我参演了很多广播剧的小角色。这可以说是我声音艺术生涯的起点。”
误打误撞吃了这碗饭
高考时,周扬的第一志愿自然是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不过两次报考基本上都是在一试、二试就因为种种非专业原因被淘汰了。无奈,他最终选择了当时的大热门——国际贸易专业。生不逢时,毕业后,赶上改革开放,外贸行业一下子滑坡了。“那段时间,我干过服务员、保险推销员、车间主任,也尝试着去当歌手。但是每一项工作都不理想,也都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浙江一家县级电台余姚电台需要招聘一名主持人。这个机会对于已经25岁的周扬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他而言几乎别无选择。于是,有着一副好嗓子的周扬成了一名声音工作者。一年之后,周扬考进了宁波电台。但是,在周扬心中,北京还是他希望去的地方,那里才是他驰骋的天地。在北京,原本打算专续本继续求学,但一个偶然的机会,2004年他被澳门一家电视台选中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当时,我在北京的生活都成问题,但是澳门的这份职业每月可以拿到两千多美元。”
北京注定与周扬有缘,半年后在他回北京办理常驻澳门的工作签证,周围的朋友劝说他做文化这一行还得留在北京。“这些话打动了我,同时常年不能回家的漂泊感,走在街上都是陌生的广东话。”回来!他果断的做了这个决定。2005年,周扬正式进入配音圈儿。之后,人们开始在电影中、电视上、广告里听到这个浑厚性感的声音。
互联网是声音艺术的蓝海
当年从广播剧起步进入声音表演行业,周扬对早已远去的、近乎没了踪影的广播剧依旧情有独钟。尽管现在电视和网络对广播形成巨大的冲击,但是仍旧有些人在进行着广播剧的创作。“他们也在与时俱进的发生着转变,由过去的收音机转向网络和手机传播。手机传播需要碎片化,于是创作者把广播剧录制成微剧,几分钟一个故事,内容上更加接地气,更加接近人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东西。”周扬说,他自己现在也开了公众号“你好周扬”,也录制一些微剧,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和大家互动并了解自己的窗口。当然,自己已经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能够留存下一些值得保留的优秀作品。
与以往相比,他觉得现在“配音”这项工作开始越来越被重视,人们开始慢慢的习惯“解放眼睛,用耳朵去聆听。”,所以才有了诸如《朗读者》、《见字如面》、《声临其境》等相关节目以及众多以声音为主的自媒体的火爆。
在互联网时代,声音艺术的未来如何呢?周扬认为,互联网为声音艺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蓝海,“在以往的理解中,配音演员就应该是蜡烛,被燃烧并融化在剧情中。过去配音演员不露脸,现在网络世界给了我们露脸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你熟知你,才能留下属于自己更属于这个时代的匠心之作。”周扬预测,未来这个行业势必会被AI(人工智能)所冲击,但作为真正的声音艺术创作以及蕴含其中的独有的人类情感,就像很多艺术领域一样,永远不会被取代,甚至会愈发彰显它无穷的魅力。更多配音资讯详见:www.peiyinla.cn
本文章来自于:凤凰网娱乐
在线QQ:23558970/903110817/212286319/2807432273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月河楼商业街B区1号商务楼